老师、同学们:
近期天气转凉,温差加大,流感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、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流行性出血热、肺结核等传染病易发生传播流行。学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,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或暴发。为保障师生身体健康,现就做好秋冬季校园重点传染病防控提示如下:
一、重点传染病
1.流行性感冒(俗称流感):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突发高热(39-40℃)、全身肌肉酸痛、乏力、头痛,以及轻微咳嗽、鼻塞、流涕。通常3-14天能自愈,重症者可危及生命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传染性强。
2.新型冠状病毒感染: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发热、乏力、干咳,可出现呼吸困难等。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少数患者病情危重。主要通过患者咳嗽、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传播,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传播,传播速度快。
3.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:由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肠道疾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伴发热、头晕。多数预后良好。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、水等感染,传染性强。
4.水痘: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斑疹、丘疹、水疱,皮疹多在躯干分布,可伴发热、咽痛等。预后良好,极少数可有肺炎等并发症。主要通过打喷嚏、咳嗽的飞沫传播,或直接接触疱液传染,传染性强。
5.流行性腮腺炎: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腮腺非化脓性肿大、胀痛,可伴有发热、头痛等。绝大多数预后良好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感染。
6.流行性出血热: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,表现为发热、畏寒,可出现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(“三痛”)和面部、颈部和上胸部潮红(“三红”),醉酒貌、休克、肾脏损害等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,延误可能危及生命。主要通过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(如尿、粪、唾液)、被鼠咬伤或吸入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。
7.肺结核: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。主要症状包括:咳嗽、咳痰超过两周,痰中带血,低热,乏力等。一般预后良好,大多数可治愈。主要通过患者咳嗽、打喷嚏的飞沫传播。
二、防控措施
1.疫苗接种: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,如流感疫苗、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可显著降低感染率。建议无接种禁忌症的师生按照疫苗相关要求,及时、全程接种疫苗。
2.勤洗手:按照“七步洗手法”,使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清洁双手,揉搓至少20秒,尤其在饭前、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。
3.个人卫生:不随地吐痰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,避免飞沫传播。
4.环境卫生:勤开窗,保持室内通风,垃圾及时清理,减少病原体滋生环境。
5.健康生活习惯:合理搭配膳食,不吃生冷食物,不喝生水,科学运动,增强体质,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。
三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
做好自我监测,若有发热、咳嗽、腹泻、皮疹、关节酸痛等症状,不带病上课、上班,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确诊传染病后,须立即上报校医院。
老师、同学们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校园传染病防控,人人有责,让我们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控,共同守护健康!